8月8日【解放军报】:刀笔辉映大爱人生
日期:2014/8/8 0:00:00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 贾 蕾 陶斌义
他从戎40年扎根临床,满怀仁心,勇于创新,1997年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腹主动脉瘤腔内微创隔绝术,1998年又在国内成功完成第一例胸主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之后,连续在国际范围内率先攻克了主动脉腹部内脏区、主动脉弓区以及升主动脉区腔内微创治疗的禁区,成为我国腔内血管外科的奠基人。同时,他坚持50年兴趣爱好,读经诵典,泼墨挥毫,出版了三本爱心书画集,并在上海朵云轩和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宫等地举办多场爱心书画展,筹集善款帮助患者实现幸福健康梦。他,就是刀笔辉映大爱人生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
山东邹平是景在平教授成长之地,家乡人杰地灵,古往今来群贤辈出,极其尊重读书人,也曾让景在平萌生了长大要当作家、诗人的念头,但他阴差阳错最终成了医生。
景在平所在的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弥漫着浓重的人文色彩,连续多年被医院评为文化建设先进科室。
每周一晚上,是血管外科各项业务学习时间,而“诗词会”是雷打不动的。白天忙碌的医生,此时围坐在一起感知文学的魅力。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秋瑾的《秋风曲》让大家懂得当好一名医生首要的是人品和情操。以学科文化铸造文化学科是景教授的学科建设理念,他说:“诗能激发联想创思,文化是学术团队的母体,学科文化越丰富厚重和富有特色,就越容易铸造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学科。”
景在平教授从小兴趣广泛,自从医以来又习书画。岁月荏苒,他笔下的功夫亦历久弥新,其水墨山水画以及书法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给人以空间感、立体感、流动感、飘逸感和质感,颇具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他的作品曾经入选《二十世纪名人书法大成》。中国诗书画印艺术研究院院长周雁翔教授曾用这样的诗句形容他的画作:“日月经天始有道,江河行地终悟禅。刀笔相通出真谛,行云流水绘自然。”
2011年5月,血管外科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他的到来让景教授的医学生涯开始了“跨界”混搭。老冯患有“心脏主动脉瓣膜狭窄”病,这种病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阻,引发全身器官供血不足,确诊患者在一年里自然死亡率高达50.7%。而传统治疗手段需要开胸、切开心脏进行瓣膜置换,需要低温脑保护和体外循环,三成患者无法耐受这种手术,对老年人来说风险更大。如果用微创手术治疗该病,只需在股动脉开一个小切口,将球囊和人工瓣膜通过导丝送入病灶处,球囊扩张锚定即能完成心脏换瓣。但这样一套进口设备需30多万元,对老冯来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如何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景教授萌生了义卖自己的书画来筹集善款帮助患者的想法。由此,白天无影灯下拯救患者生命,夜晚伏案泼墨挥毫,通过书画义卖,他成功募得善款,免费为老冯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球扩式心脏主动脉瓣腔内微创置换术。
2011年至今,景在平教授凭一己之力已经完成国内前9例球扩式主动脉瓣腔内微创置换术,所有手术费用皆是通过书画义卖筹得。这些70岁以上的患者术后恢复得都很好,如今老冯已能提水、慢跑;去年6月动手术的陈中立老人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如今每周游泳3次,还成了自行车俱乐部的骑友。
景教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提出的“医学与人文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他说:“中国书画和外科手术都是由‘线条’这根重如泰山的生命线连通筋骨、贯通气脉、盘桓而成。搞血管外科,我腾跃于血管之中;搞书画艺术,我穿行于线条之间,将两者融合浑然一体,是我终身所求。”医者仁心,让他在2013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大医精神”奖,今年又获得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