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南极科考之行
? 楼 征
2013年11月,金秋的阳光照耀着火红色的雪龙号船,在外高桥极地考察船专用码头上,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员身着同样火红色的科考队服,怀着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即将与雪龙号一起踏上南极科考的征程。临行前的码头到处都能看到前来参加欢送仪式亲友们的身影,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他们和即将远赴南极的亲属拍照留念,叮嘱话别。
欢送仪式后,雪龙号断开锚链缓缓驶出码头,165名科考队员像165位即将出征的勇士,信心满怀地站在甲板上,与前来欢送的人们挥手告别,每3秒齐声高呼“再见”,气势磅礴,响彻云霄。我望着3岁的小女儿挥舞着小手,使劲地向我呼喊:“爸爸,你一定要早点回来,给我带一只企鹅回来哦。”我的眼眶湿润了??看着渐渐模糊的亲人的脸庞,回想起临行前张从昕院长、夏阳政委、钟海忠副院长、科室傅传刚主任、于恩达副主任、张卫副主任、孟荣贵老主任等首长一遍遍殷切嘱托,一遍遍悉心叮咛,我心中默念:我一定一切听从指挥,做好每项工作,发挥多年野战医疗所训练的优势,用实际行动展现长海人风采。
海上行医,独自完成手术20例
就拿晕船而言,初登雪龙号,让我这个从来没有出过海的人倍感新鲜,可是船走着走着感觉就不那么舒服了。一进入西风带,海面风浪很大,船摇晃得格外厉害,很多队员晕船倒下了,我也不例外。即使在自己晕船最厉害的时候,我也坚持给其他队员进行诊治,因为“我是长海人!”
目前我国极地科考实行的是单船单人医疗保障,因此,对我的基本医护诊疗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也是对野战医疗所长期训练成果的一次检验。外伤是科考期间最常见的伤病种之一,我必须克服缺少助手的不利条件,独自完成了20例各类手术,术后受伤队员均恢复良好。
一次,泰山队一名队员痔疮急性发作,反复便血、坐卧不安,极为痛苦。该队员肩负此次泰山站建设的现场施工总协调,一旦发生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泰山站的建设进度。根据当时的医疗条件,我采取中医传统熏蒸疗法联合西药对症处理,使该队员的病症在3天内得到显著缓解。经过这些事,我被队员称为“雪龙神医”。
雪龙号上携带2架直升机,直升机在极地科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山站卸货、南极救援等。飞行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南极的飞行任务,我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确保整个飞行团队的身心健康。在此次飞行队伍中的卡-32机长是来自东海舰队航空兵的56岁老飞行员,患有高血压、痛风等多种疾病,一旦急性发作,将无法继续飞行,加之南极气温低,极易导致血压急剧升高,我采取定期监测、联合用药、饮食指导等综合防治方法,使该名老首长在飞行期间无任何不适。在雪龙号回国之际,飞行队赠予我“飞行员之友”锦旗。
“团结就是力量”是我在南极科考中最深切的感受。南极气候条件恶劣,引用南极科考老队员的话说“在南极干活,靠天吃饭”。刚刚还是阳光明媚,转眼就是狂风暴雪。由于考察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考察过程中的很多工作,包括从生活到科考任务都需要全体队员共同参与。中山站的卸货任务,由于今年海冰融化十分严重,无法进行冰面运输,所有补给物资、建站物资和科考物资全部需要直升机吊运,全体队员24小时轮番工作,顶着寒风和强紫外线将所有物资从集装箱内掏出,装入专用网兜捆扎结实后飞机吊运,抵达目的地后再由网兜转入相应区域,1000吨的物资在短短2周内就从雪龙号上运送到相应地点。每次直升机作业,大约每2 个小时就需要加一次油,加油量约2 吨,时间约半小时。在雪龙号上进行飞机加油是一项配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操作油泵仪人员、拉油管人员及加油人员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南极科考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在南极科考过程中,有很多看似平凡但却是又危险又辛苦的工作。集装箱的物资搬运,南极风大、紫外线强烈,只需几个小时,皮肤就会晒伤,但共产党员24小时持续战斗、冲在最前面,手指砸伤了、腰部扭伤了,简单处理后又回到了工作现场。冰面运输是南极作业危险极大的一项任务,看似完整的雪面,下面极有可能是支离破碎的海冰,还有被积雪掩盖的海豹洞。要知道,这儿不是陆地,而是冰冷的南大洋,一旦掉下去,很可能无法开展救援。此时此刻,共产党员又第一个站出来:先遣的冰面探路队是党员、运输队伍排头车由党员驾驶……
?
?
营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
2013年12月25日,俄罗斯籍客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纬66度52分、东经144度19分的海域被浮冰困住,两座冰山正向船舶漂移,船只人员安全受到威胁,情况危急,急需救援。雪龙号收到求救呼叫后,立刻改变航向,前往遇险地进行救援。一路上,雪龙号经过一个又一个气旋,海面涌浪巨大,空中最大风力超过了11级并飘着大雪。我在住舱,尽管门窗紧闭,但仍能十分清晰地听见呼啸的风声,巨大的船身边摇晃边前进。经过50多个小时、600多海里的全速航行,来到围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这片浮冰区。“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给“雪龙”号船长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衷心感谢‘雪龙’号航行这么远赶过来营救我们,尤其是我们知道,此次营救行动对你们的考察计划会产生很大影响,在罗斯海你们还有重要工作。”但在所有队员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信念:中国是国际南极大家庭的成员。南极自然环境恶劣,当别人遇到困难,每个人都有义务、义不容辞地相互帮助。
2014年1月2日,在101名考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俄罗斯 “绍卡利斯基院士” 号上52名乘客的国际救援任务,但由于气候原因,雪龙号暂时被困。雪龙号受阻后,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指导帮助科考队脱困,确保人员安全。
与此同时,医院领导也第一时间向我表示关切。张从昕院长多次通过海事卫星发来慰问信,钟海忠副院长、陈剑伟主任、杨国士科长、傅传刚主任、张卫副主任、邱群护士长等领导代表院党委和全院工作人员上门慰问我的家属。
在整个营救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准备好各种救治药物和器材,并根据南极现场特点,对器材进行改进,确保救援现场一旦发生伤情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雪龙号被困期间,我加强了对队员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诊治工作,通过加强日常巡诊和心理疏导,确保了全体队员身体健康、情绪稳定,为雪龙号顺利脱困提供了有力保障。
?
?
搜救MH370任务
2014年3月21日,雪龙号完成所有科考任务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港进行补给后准备启程回国,正在此时,雪龙号正式接到了前往南大洋疑似海域执行搜救马航失联客机MH370的命令。尽管已经在南极执行了近5个月的科考任务,身心俱疲,但所有队员没有任何怨言,立即投入到搜救行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在进行紧急补给后,当晚6时雪龙号再次返回西风带执行搜救任务。“发现生还人员怎么办?发现遇难者遗体怎么办?如何进行雪龙号上的防疫工作?”等一系列问题立刻出现在脑海中,我连夜制定了MH370搜救期间医疗防疫预案,包括药品和器械准备、医疗防疫分队的人员构成和职责、幸存人员的安置和救治方案、遇难者遗体的处理和存放等内容,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个人卫生安全防护基础培训和救治预演。由于雪龙号担任中方协调指挥船,每天有大量与澳大利亚搜救中心的传真件及各国飞机的无线通讯,我作为外联小组负责人,与其他组员同心协力,在收到各种信息后第一时间翻译并上报,直到搜救工作交接完毕。所有队员24小时轮班参与海面搜寻,但由于位处西风带,该海域的风力为7-8级,阵风9级,海浪3-5米,能见度有时不足1海里,给观察嘹望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所有队员都全力以赴,一个人一份责任,不错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线索。
特别的是,尽管身处“魔鬼西风带”,雪龙号上晕船队员的比例和严重程度都明显下降。以前队员晕船,连续几天躺在床上吃不下饭,严重呕吐,但在这次搜救过程中,甚至没有出现中度以上晕船表现的队员。我想,四过西风带的锻炼、新鲜蔬菜水果的补给、晕船药品的预使用,或许都起了作用,但正是全体队员把全部心思放到了搜救任务上,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不断为南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是圆满完成任务的关键。
?
2014年4月,春光明媚,久违的阳光再一次金灿灿地照耀在雪龙号的甲板上。雪龙号缓缓驶进港口,回想起这半年来乘风破浪,与队友们顽强拼搏的一幕幕,我的心情一如出发时的激动和澎湃,我想高声呐喊:“亲爱的祖国,我回来了!”
距离码头越来越近了,我看到了岸上前来迎接的人群。近了,近了,又靠近了一些,突然我在迎接的人海中看到了一丛动人的军绿色,我看清楚了,是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他们带着鲜花来迎接我了,我内心抑制不住地激动,像看到了亲人一样。当钟副院长紧紧握住我的手,关切地对我说:“瘦了、黑了、辛苦了!”刹那间,我的眼睛噙满了泪水。
此次任务终身难忘,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身心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与升华,深切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富强,也正是因为有了我们强大的祖国,有了第二军医大学和长海医院的坚强后盾,有了各级首长、同事、队友和家人的关心支持,才能使雪龙号和全体队员胜利凯旋。同时我也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医院为祖国的南极科考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红色的雪龙号上注入一笔鲜亮的军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