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谟彬:医患之间,信任很重要
日期:2013/5/21 0:00:00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一天门诊看7小时,一周门诊出3次,一年门诊量逼近10000例——感染科万谟彬教授成了长海医院当之无愧的“万员户”,创下门诊量第一的个人记录。病人们一个个竖起大拇指说,“万教授出门诊,三不限——不限号、不限时、不限人。”
挂号不限数量多少,看病不限时间长短,就诊不限官商百姓,万谟彬说,“看好每一个病人,对每一个病人负责,是我对自己不变的要求。”由于万教授的病人大多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是一个“长期工程”,短则一、两年,长则八、九年,只要是老病人,万谟彬总能唤出他们的名字。“不是我记性好,是我有支‘烂笔头’”,万教授打开自己的电子记录表,记录着2007年至今所有就诊患者的全部信息,“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望着门口排如长龙的队伍,“万教授的‘粉丝’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感染科孙效梅护士长感慨地说,“现在万教授一看门诊就从早上7点半一直看到下午3点,大家都戏称他有‘三不’绝活——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和门诊大厅相比,感染科的就诊环境并不好,暗暗的走道、破旧的座椅、简陋的导诊台,但是病人们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因素而产生负面情绪,更不见大声喧哗、肆意吵闹的现象,诊区内坐不下的病人就站在感染科楼外,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交流治疗感受。一名来自江西上饶的吴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慢性乙肝的病人,两年前在当地医院就诊时被推荐到长海来找万教授,起初还因路途遥远有点埋怨,后来在万教授的对症下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他说:“只要万教授能治好我的病,再远我也会坚持下来的。”
像吴先生这样的病人并不是个例。据了解,万谟彬70%的门诊病人都是来自外省市。作为制定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的参撰者,万谟彬在用药治疗上特别注重适量规范。对于不同的病人,他还强调“个体化治疗”,每一个病人的病情都不同、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承受力不同、经济条件也不同。所以,他总是愿意听病人倾诉完全部的病史,然后为患者选择疗效更高的药、选择更安全的药。
万谟彬说,医患之间要架构起一座叫做“信任”的桥梁,让患者和医生的交流通畅无阻、直达内心,这即是患者得到最佳救治的保障,也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一个起点。
(钱靓婕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