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朵云轩办书画展,作品当场成交150万元,创朵云轩个展最高成交纪录;个展走出国门,70多幅作品在匈牙利布达皇宫引起关注,获匈牙利总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赞助??可谁会想到,办书画展竟是一名医生、一名中国军人?这就是景在平教授,一个国际著名血管外科专家让人惊叹的“不寻常”之处。
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是全军血管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一个大教授,缘何“不务正业”去办展卖书画呢?这还得从他开展的一项重大医学创新说起。
最近,他领衔的创新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9例“球扩式腔内微创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主动脉瓣膜狭窄症”,使这一微创治疗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由于这些患者的手术费用全免,景在平教授不得不靠义卖个人书画来筹集资金。
何谓心脏主动脉瓣膜狭窄症?景在平教授做了一个比喻:在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中,心脏好比一台“发动机”,通过正常缩放,将动脉血输送到全身各处。而心脏主动脉瓣就好比“阀门”,它的开闭,控制着血液的正常流出。一旦主动脉瓣膜狭窄,血液受阻,就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脏衰竭,甚至猝死。
这病有多凶险?景在平教授说,目前一年内的猝死率为50.7%,也就是一年内两个患者要猝死一个。以前,这种病唯有进行开胸瓣膜置换手术,才能治愈。可是,这一病症的发病者多为老人,开大刀极具风险,不仅创伤大,且低温脑保护、体外循环等极易引起并发症,30%的患者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得不到有效治疗,很多患者处于治疗“找死”和不治疗“等死”的绝望境地。
景在平教授说,这一病症的最大特点就是心脏“里边憋死,外边饿死”,正常打开约2.5厘米的主动脉瓣膜,有的患者甚至狭窄到只剩下2毫米,这将导致心衰,进而影响到脑功能、肺功能、肠胃功能等,造成“吃不了、睡不了、呼吸不了、动不了”,极其痛苦。
为挽救这些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症患者,血管“拆弹”专家景在平教授将目光聚焦在心脏微创手术上,他带领创新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的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球扩式腔内微创置换术。
这一微创手术无需开胸、无需心脏停跳、无需心肺转流、无需低温脑保护,只需在大腿根部开一个3厘米的小切口,将一根导管自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导入,在X线的引导下准确抵达病变的主动脉瓣处,球囊充起,支架撑开,卡在瓣环处,“替身”的人工瓣膜立即开始工作,心脏原本停顿的“泵血”重新“发动”,机体的血液循环得以恢复。
经过考核,目前整个中国大地上,只有景在平教授的这一团队获得了国际认证委员会的认可。在国际上,这样的创新手术,头五例中失败两三例属于合理范围,可景在平教授的团队却创造了九例全部成功的奇迹。手术中最难的是如何用导丝准确找到狭窄的小孔。“外国专家每次都是硬戳,找不到了,也让大家试试手。”景在平教授说,前5例中3例是他找到的,后4例中也有3例是他找到的。除了20多年的血管“拆弹”经验,景教授也将其归功于中国的书画艺术,“手术手感同于书画艺感”,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有时你不需要刻意去找,导丝会乘着血流自己就进去了,可有时候,导丝刚穿过小孔,却又被血流弹了出来。一如中国书画‘孤蓬自振、金沙作飞’的境界,漂亮极了。”
技术上的问题解决了,但手术费用却一个“拦路虎”,“完成一例手术至少要30万元”。景在平教授想出一个办法,义卖自己创作的书画筹集手术费。景教授说:“医者仁心,应长悬于腕,更应长悬于心。这些书画变现后,能救治这些瓣膜狭窄症患者,他们的心门开了,我就别提多开心了。”
在景在平教授的帮助下,9位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他们中有农民,有工人,有护士,有知识分子,也有军人。经随访证实,手术效果非常好,用患者的话来说,仿佛“重新活了一次”。一位76岁的江苏患者孙先生,术后两年随访了解到他在家一直干农活,还常常扛煤气罐。另一位70岁的宝山陈先生,竟参加骑友会,骑单车从宝山出发去嘉定古漪园赏荷,并当日往返。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项目将越来越紧迫。目前,在我这排队需要手术的还有22例,还有6例已在等待中不幸去世。”景教授说,能够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挽救部分患者,他欣慰之至。
(燕平 张人匀报道 邱志涛摄影)
![](http://www.chhospital.com.cn/images/景老(医院).jpg)
?
?
?